
活性炭物理吸附的主要特點
活性炭為暗黑色含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化學穩(wěn)定性好,耐酸、耐堿,不溶于水和有機溶劑,能經(jīng)受水浸、高溫和高壓的作用,失效后可以再生。幾種顆;钚蕴的特性見表1—10。
表1-10國內(nèi)外常用的幾種顆;钚蕴康奶匦
┏━━━━━━━━━━┳━━━━━━━━┳━━━━━━━┳━━━━━━━━┳━━━━━━━━┳━━━━━━━┓
┃ ┃ 日本白鷺 ┃ ┃ 美國 ┃ 太原新華 ┃ 北京光華 ┃
┃ 型 號 ┃ ┃ 日本X一700 ┃ ┃ ┃ ┃
┃ ┃ W炭 ┃ ┃Filtrasorb一400 ┃2J一15炭(8”) ┃ 9H一16炭 ┃
┣━━━━━━━━━━╋━━━━━━━━╋━━━━━━━╋━━━━━━━━╋━━━━━━━━╋━━━━━━━┫
┃原料與形狀 ┃煤質(zhì),無定形 ┃ 煤質(zhì),球形 ┃煤質(zhì),無定形 ┃ 煤質(zhì),柱狀 ┃杏核,無定形 ┃
┃粒度/目 ┃ 8~32 ┃ 8~32 ┃ 12~24 ┃ 10~12 ┃ 10~28 ┃
┃充填密度/(g/L) ┃ 475 ┃ 458 ┃ 480 ┃ 450~530 ┃ 340~440 ┃
┃粒子密度/(g/L.) ┃ 0.721 ┃ ┃ ┃ 0.80 ┃ ┃
┃真密度/(g/L) ┃ 2.0~2.2 ┃ ┃ ┃ 2.2 ┃ 約2.O ┃
┃比表面積/(m。/g) ┃ 850 ┃ 1100 ┃ 1020 ┃ 約900 ┃ 約1000 ┃
┃細孔容積/(mL/g)- ┃ O.88 ┃ 0.94 ┃ 0.81 ┃ O.80 ┃ 0.90 ┃
┃平均細孔~/nm ┃ 4.1 ┃ 1.9 ┃ 2.1 ┃ ┃ ┃
┃強度/% ┃ 90 ┃ 98 ┃ 87 ┃ >75 ┃ ≥90 ┃
┃pH值 ┃ ┃ ┃ ┃ 9.O~9.5 ┃ 8~10 ┃
┃灰分/% ┃ ┃ ┃ ┃ <30 ┃ <4 ┃
┃水分/% ┃ ┃ ┃ ┃ <10 ┃ <10 ┃
┃碘值/(mg/g) ┃ ┃ 1010 ┃ 1060 ┃ ≥800 ┃ ≥1000 ┃
┃亞甲藍吸附值(mL/g) ┃ ┃ 200 ┃ 200 ┃ ┃ ┃
┃ABS值 ┃ ┃ 48 ┃ 45 ┃ ┃ ┃
┗━━━━━━━━━━┻━━━━━━━━┻━━━━━━━┻━━━━━━━━┻━━━━━━━━┻━━━━━━━┛
與其他吸附劑相比,活性炭有如下的特點。
(1)屬于非極性的吸附劑 活性炭能選擇性地吸附非極性的物質(zhì),是疏水性的非極性吸附劑,對不飽和的含碳化合物,選擇吸附性小,而對有機化合物都呈現(xiàn)出很強的親和性,吸附容量也很大。能夠有選擇性地從空氣中吸附濃度比水蒸氣濃度低得多的有機化合物和除去水中的微量有機成分。硅膠礬土類吸附劑則是極性吸附劑,親水性強,對極性分子吸附力大,對不飽和含碳化合物吸附能力大。
(2)比表面積大 活性炭的密度、孔隙率、孔容積、比表面等物理性質(zhì)見表1—11。與其他吸附劑相比,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大,平均孔徑小。一般來說,比表面積大,吸附能力大,比表面積相同的活性炭,吸附力不一定相同,這是由于它們的孔隙形狀、孔徑分布、表面化學性質(zhì)及灰分存在差別。
在液相應用中,通常有機物的吸附值隨分子量(分子大小)的提高而提高。直團就能形成兩個羧基,其中的一個羧基在加熱到大約200℃時就放出二氧化碳而分解。圖1—9表示包括已被確認的所有官能團
在內(nèi)的結(jié)構(gòu)模型。這種官能團能被各種堿中和,但它們有如下區(qū)別。
碳酸氫鈉:組別I。
碳酸鈉:組別I+Ⅱ。
氫氧化鈉:組別I+Ⅱ+Ⅲ。
乙醇鈉:組別I+Ⅱ+Ⅲ+Ⅳ。
可以認為,這四種官能團,初以內(nèi)酯形式存在,Ⅱ組和Ⅳ組采取了一種鄰位羥基內(nèi)醚的結(jié)構(gòu),由于堿的作用才變成敞開型。
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團參與有機化學中已知的那些通常的化學反應。即羧基和重氮甲烷、醇、乙酰氯、亞硫酰二氯反應;苯酚和對硝基氯化苯甲酰及2,4一二硝基氟代苯反應;乙醇鹽和羰基反應并再和羥胺反應而形成肟。
關(guān)于活性炭表面官能團的鑒定,由于難于使用紅外光譜等測定手段,所以試用已知的化學反應對這些官能團進行鑒定。這類鑒定是利用有機化合物的羧基、醇、醌等的反應性,鑒定氫氧根的方法和二氧化硅、氧化鋁等金屬氧化物的表面氫氧根的簡單方法相同。
有機官能團和表面氧化物由于其極性和本身的酸堿性,影響活性炭的疏水性,也影響活性炭的某些吸附性能。如影響活性炭對酸和堿的吸附。據(jù)日本報道,通過在活性炭表面導人有機官能團或表面氧化物制得了具有特殊吸附性能的親水性活性炭。

-
暫無相關(guān)文章
銷售熱線:0371-66550800 0371-64350022 傳 真:0371-66550800 手 機:15538339800 聯(lián)系人:李經(jīng)理